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园区 >  >> 
抢人大战,从直接发钱到首付降三成
来源: 钛媒体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14 16:45:21
图片来源 @视觉中国

文 | 真故研究室,作者|续紫君,编辑 | 龚正

近日,李嘉诚把旗下长实集团位于中国香港的新楼盘降价 30% 出售,引来万人抢房。各种解读很多,有一种声音认为,这也是为了配合港府今年上半年推出的高才通等抢人策略。最新的港府通报显示,上半年香港共吸引 10 万内地人申请香港特区身份证,目前已经批准 6.1 万人。

香港只是中国各地抢人的一个缩影。近年,从北上广深、到新一线以及低线城市,从发放真金白银的人才补贴,到送钱甚至送房,只为多博得一位年轻人落户。曾几何时,80、90 后成长语境中的 " 人口负担 ",摇身一变成为 " 人口资源 "。这背后是大时代的激烈转化——大家都意识到,当一座城市少了年轻人,未来将变得一无所有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各地人口拉新,政策急迫

" 除南京、苏州市区外,全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,试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。"

这是 8 月中旬,一则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公开征求意见稿。该意见稿的主题是 " 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、助力高质量发展 "。

意见稿共有 18 条,落户方面的意见归类在 "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" 一栏。

乍一看,这类政策的宏观目的是为了加速人口城镇化。但现实层面,对进城最积极的莫过于年轻人。如该意见稿实施,对年轻人显然是一大利好。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根据自己的事业规划、爱情归属、自然环境喜好,自由选择自己想去、想待、想打拼的地方,虽然还是得除了省内两大经济龙头以外。

江苏并不孤单。在江苏发布意见之前的半个月,浙江也发布了类似文件,称 " 全省(杭州市区除外)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,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,试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" 等。

相比较于江苏把政策实施范围限于 " 全省 ",浙江的区别在于同时强调 " 外地 " 与 " 本地 "。有媒体这样解读浙江的政策——省外抢人才,省内市民化

比起江苏,浙江广纳人口才俊的心胸,看上去更具省内省外全局观。

东部吸粉,其他地方紧张。毕竟不管是人口、还是年轻人,都属于存量资源。这里引入得多,那里就流失得多。

8 月初,坐拥百万大学生的华中大城市武汉也坐不住了。

当地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加快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》,将这条政策匡定的目标用户,定格在了高校毕业生,其中多项指标引人关注。

其中包括" 到 2025 年,每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在 60% 左右,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 40 万以上 "。

百万凤凰东南飞,曾经是湖北培养大学生的真实写照。但相关的留才政策也探索和实施了多年,比如早在 2017 年,武汉市就启动了 "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",发誓要打造 " 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",但像此次将留人的 KPI 定得如此明确,也是史上第一次。

西部明星城市成都也不甘落后,借着刚刚落幕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热点,成都打出了成功的人才吸引官方广告,称 " 成都会大力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,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 "。

与其它地方一般 " 先来创业或工作、再落户 " 的政策不同,成都的招才政策特点是在全国率先推出了" 先落户后就业 "等政策,也就是来了就给身份证,工作再慢慢找。

或受惠于这类政策组合,成都官宣近年吸引青年人才近 70 万人。目前成都人才总量已经达到了 622.32 万人(数据来自于四川新闻网),居全国第四位。

而在深圳,当地抢人政策的特色是直接真金白银。就在 8 月 2 日,GDP 仅次于上海浦东、北京海淀、有 " 中国 GDP 第三大区 " 的深圳南山区,就发布 2023 年度新引进落户人才生活补贴及实习补贴项目的相关通知。

当中称,硕士若毕业于世界排名前 150 位的知名大学、或教育部 " 双一流 " 高校,引进时 30 周岁以下,在相关企业工作满一年、符合条件的人才,一次性给予 3 万元的生活补贴。

早在 2016 年,深圳就出台了相关政策,向本科以上学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,标准为本科生 15000 元 / 人,硕士 25000 元 / 人,博士 30000 元 / 人,但该政策 2021 年曾做出调整,现在基本上又重新恢复了 " 惜才 " 的姿态。

年轻人为何受欢迎,各地算盘不一

我国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较为纷繁复杂。实施主体既有省市政府、也有各区。既有发展改革部门,也有各地人力资源局。既有针对农村人口进城的城镇化人口政策,也有针对大学生、中高阶人才的吸引政策。

这些政策共同组成了一个体系,不管出自哪个部门,有一条主线已经日益明显——那就是扩大城镇化人口基数,提升城镇化率;吸引大学生、以及高精尖人才落户,为城市发展补充多层次智慧动能。

这背后是对人口观念的改变。以前,人是资源消耗者的观念被过多强调。现在随着人口从增量市场转变成存量市场,人们也意识到,人是消费者、也是财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。

这对城市经济而言至关重要,毕竟人口数量关系着一座城市的生产力和生命力、人才质量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后劲,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,已经越来越具备现实的紧迫感。

不过,受限于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,站在 " 求人舞台 " 上的各城市选手,其竞争力各不相同,背后怀揣的目标上限和下限也不同。毕竟现在占据着买方市场的是年轻人,他们掌握着选择的主动权,而不是各个城市。

如果以公司的发展阶段,来套用各个城市的人口发展策来看:

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,就类似于成熟的企业巨鳄,它们比较多渴求的是尖端、前沿的头部人才。这部分人才承担着国家产业发展职责,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全球竞争的重担。

今年 5 月,北京市就更新了外籍 " 高精尖缺 " 人才的相关标准。其中的一些条款明确指出:北京市急缺的是 " 曾任国内外高水平大学、科研机构中层以上管理职务或聘为教授(研究员)、副教授(副研究员)"、" 曾任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等高层管理职位和技术研发主要成员 " 等这类人才。

图 | 北京高精尖产业图

以前人们常说,走在北京高校集聚的海淀,出门遇到的 3 个人里就有 1 个博士、1 个海归。这显然不能满足北京瞄向未来的首都格局。

与北京相比,上海一直呈现海归精英气质。这种城市内在也体现在了当地政府的自我要求上。

今年 8 月初,上海颁布了《上海市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办法》等,规定由用人的事业单位自行认定高层次人才,支持事业单位打破国籍、户籍、年龄、学历等制约,招聘外国人和港澳台人才,属于 " 高精尖缺 " 人才的、可临时超职数聘用。

一个高水平的服务型政府,显然是上海渴求的。

与北上广深城市这种 " 多挑最好 " 的相比,杭州、武汉、成都等准一线城市,则更像创业型公司,他们在招人上更类似于 "招募创业合伙人",和青年才俊分享城市发展的 "期权"。虽然整体资源禀赋尚比不了北上广深,但也有自己的路数。

比如,作为中国的电商城、网红城,杭州近年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存在感不断升高,它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吸引人才的综合优势。

其中有一点属于杭州特色——过去数年,杭州楼市一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新房二手房楼市倒挂现象,有的价差达千万。在过去数年,杭州屡屡发生数十次万人摇号买房的奇观,这当中不乏很多年轻人把头款放在了杭州。

房子一旦定格,人就跑不了,筑巢就能吸引凤凰来。近来,诸如无忧传媒这样的明星公司就将总部搬到杭州,这背后不仅是简单的人员流动,更深层次的是资源要素向杭州聚拢。

可以说,杭州这种靠房子来留人的打法近似于私域圈粉,成全了杭州近几年的火热。

而对于普通的三四五线城市,他们在招才募才上类似于一种初创公司,优点是灵活弹性,擅长网红式的流量打法。他们深知自己的产业条件在吸引人口上优势不大,最拿得出手、能产生眼球效果的当属文旅资源。

今年来,在网络上最为活跃的以中小城市的文旅局长居多。比如,四川广元利州文旅局局长梁宝月就变装武则天,宣传故里;辽宁丹东凤城文旅局局长程志强则变身唐朝薛礼将军,一箭保一方平安,点击量超 400 万;新疆昭苏县女副县长贺娇龙身披红斗篷,飒爽策马,火遍全网。

今年上半年,中小城市中的流量之王当属山东淄博。以一块饼包一串肉的美食,征服了大北方。吃透了热点玩法的他们,不得不说都享受了一波高光的时刻。

但若实际来看,少有产业支撑的中小城市热度,多难以持久;在招才方面,也难以凭借舆论上的一时激情,去改变人才选择居住地时的慎重决策。

这些城市归根结底赚的是一波流量的买卖,如何把流量沉淀下来,更多转化为城市的动能,这是一个长期课题。

外来者的觊觎

内地城市为争夺人才打得火热,香港特区也不例外。

今年以来,香港人才引进计划的广告呈现高频露脸态势,在内地菁英中刷了一波又一波存在感。总体感觉是,香港也在放低姿态、放低门槛,来才不拒。

上半年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政策当属 3 月香港推出的高才通计划,称只要满足前一年的年薪高于 250 万港元,或者毕业于全球排名前 100 大学的人才,就可以凭此签证来香港工作或生活。

目前,据港媒报道,过去半年来,有 10 万多内地人依据政策申请赴港,共有 6.1 万人获批。

不过,移居香港的魅力,近年来看总体呈现下降态势。越来越多的人们去香港,似乎更多是为了下一代教育问题考虑,逃避内地的教育内卷。

按照香港特区相关规定,在中国香港出生的小孩,出生就是中国香港人,在高考中可以在比内地考生平均低 150 分的情况下,进入 985、211 大学。

然而,这些孩子的父母却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,香港的产业相比新产业不断迭代的内地而言,显得太传统了,仍然是以金融、贸易、物流、房地产等为支撑。虽然香港也在发力新兴科技产业,但块头普遍不大,对新兴人才的就业吸纳能力,似乎还比较有限。

即便是金融业,受国际大环境影响,今年 6 月起,摩根士丹利亚太区(包括香港、北京、上海)多地的员工也遭遇裁员,折射香港 IPO 投行格局生变,这也影响内地金融及科技类人才的赴港意愿。

反观,跟香港比起来,内地包括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硬科技、新消费等在内的新产业总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,从职业规划及薪资成长来看,内地城市的竞争力有不输香港的部分存在。

虽然综合实力尚绝不是香港的竞争对手,但内地有两个城市近年的发展,就走得是产业先行、再徐图吸纳人口的路子。

一个是合肥。早在 2008 年,合肥政府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,引进了当时亏损超过 10 亿元的京东方;2020 年,合肥建投联手三级国资平台筹资 70 亿,拉了蔚来一把。而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,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带动,合肥形成了自己的新兴产业集群,成为近十年我国主要经济强市中 GDP 增幅最大的城市,连带合肥的人口也 " 涨势 " 喜人。

另一个是东莞。7 月底,东莞市人社局公布数据,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新增本科人才 10.67 万人、硕士及以上人才 0.9 万人。

原因还是在于经济。目前在东莞,有 20 万家工业企业,超 9000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24 家超百亿企业,和 3 家营收超千亿元的企业。这些制造业企业以及它们提供的工作岗位,在当下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,对年轻人来说是一根可靠的救命稻草。

智联招聘的大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,大学生向东莞用人单位投递简历的数量同比增长 294%,增幅排名全国第一,比第二名高出 160 个百分点。

与其他网红城市比起来,合肥和东莞似乎很少被人想起,然而它们可以提供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,这让它们闷声抢人成功。

在受惯了限制的 80、90 后来看,中国式抢人大战有点儿魔幻,数十年的束缚、改变就在一夕之间。

虽然政策看上去五花八门,但大道至简,解决了就业和向上发展问题,也就解决了民生。人自然会来,根本无需去抢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